近日,在建国六十华诞前夕,就红豆集团的发展,本报记者专访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。 《证券日报》:50多年的历史,红豆集团发展至今经历了风风雨雨,您认为集团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?怎样才能保证在社会的改革发展中屹立不倒? 周海江:最近我也一直考虑,支撑红豆集团发展到现在的成功因素,我觉得离不开这三条:人才战略、注重品牌、不断创新。 《证券日报》:红豆集团的人才战略是什么?人才对于公司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? 周海江: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,企业的发展后劲来源于人才的发展后劲。我们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以业绩为导向,而非人际关系为导向。我常说,在我们企业,如果2万人都想着和总裁搞好关系,那么这个企业肯定发展不好,如果大家都想着用业绩来说话,红豆必然会兴旺发达。 记得我父亲在1983年接手企业不久,从上海请来13位老师傅,那时给上海老师傅的工资是每月500元,而我父亲这个厂长的工资是一月30多元。正是这上海老师傅的到来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大幅提高,市场销路迅速打开,企业产量连年翻番。 父亲经过长时间的思考,回来后不久他就动员在河海大学教书的我回来,顶着重重压力,我于1988年初来到了红豆,和父亲一起创业。我的到来,起了示范效应。很快,我们厂里又招来了第二名大学生。人才的到来,为企业注入了活力。 随着发展,红豆的制度化、民主化建设不断加快。我任红豆集团总裁也是通过“海选”才担任的。2004年9月,我们进行了一次“海选”总裁。集团22名对企业贡献很大的正部级高管都担任候选人,集团50名董事,大股东,作为投票人。作为集团的大股东,他们一定为自己的股份,对集团的发展负责。经过第一轮选出4名,第二轮选出二人,最后一轮,我以49票的高票当选为总裁。我当选为总裁,当然很高兴,但是我更高兴的是集团的形成了制度选人的制度。 《证券日报》:红豆集团的品牌当初是如何定下来的? 周海江: 1983年我父亲在接手港下针织厂的时候,产品的名字叫山花显然太土了。为此,我父亲召开了会议,让干部员工出主意,起好名字。一连几天,他都在想,当想到王维的相思诗: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。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”时,他的眼睛一亮。红豆!就用这个名字。 1984年我们立刻把红豆进行了注册。到1990年代初,红豆已经在54个国家和地区,在23大类商品上进行了商标保护性注册。如今,红豆 注册商标达300多件。 |